close

637636837892200000.jpg                 
先給大家看一下在各書店網站上的本書簡介:

----------------簡介分隔線---------------

為什麼有些人的病自己會好,
其他人卻不行?

克萊兒被醫生宣判了死刑,她被診斷出罹患胰臟癌,即使接受手術,
五年存活率也只有百分之五。克萊兒最終決定不動手術,而是順其自
然地度過生命剩下的每一天。沒想到五年後她不但還活著,體內的腫
瘤更神奇地完全消失了!

全世界各地還有許多像克萊兒一樣「不藥而癒」的例子,他們究竟是
怎麼做到的?這到底是醫學的奇蹟,還只是偶然的僥倖?哈佛醫院權
威名醫雷迪格醫師,決定挑戰這個醫學界以往從來未曾認真審視的「
黑盒子」,嘗試解開人體自癒力的終極祕密。

他歷經十七年時間深入研究從美國頂尖醫院到全球治療中心的案例,
終於發現自癒的關鍵在於我們必須在自己體內創造一種合適的環境,
為康復做好準備,而想要打造這種環境的四大支柱便是:免疫系統、
飲食營養、壓力反應與身分認同。

他更揭露了我們的身體是如何被我們的心智所影響,我們的信念會決
定身體要往哪個方向去。我生病了,不代表我整個人都有病,只有原
諒自己、喜歡自己,先修復心靈,才能復原我們的身體。

所謂「奇蹟」,只是用來描述我們無法解釋的現象。但其實我們每個
人都握有自我療癒的鑰匙,只要決心為自己的健康做出改變,找回對
自己生命的主控權,你也可以創造屬於你的「奇蹟」!

----------------簡介分隔線---------------


每次看完這樣的書,就會讓我打從心底深處升起一股力量。
我知道,這樣的力量會幫助我更勇敢朝向這本書中所說的自癒方向前進,
讓自己更健康,更遠離病痛。

而,看更多這樣的書,
就好像是為自己源源不斷注入力量,
多看一本,就讓我更遠離病痛一步,往更健康的目標更接近一步~

作者雷迪格醫師在本書中很有條理地、而且化簡為繁地說明許多醫學背景知識,
並以此來仔細檢驗他所收集研究的這些案例。
雖然裡面有許多專業知識,
但至少以從小數理化老是不及格的我來說,
這是一本知識含量很高、但還是很好閱讀的科普書籍。

作者在書中提到,
醫學界向來不太想討論或認為這些所謂自癒緩解或康復的絕症患者只是偶發的奇蹟,
是相對於「平均值」來說,不值得深入探究的「離群值」。

但他想挑戰這樣的習慣性認知。
他認為屬於離群值的這群奇蹟的康復者即便不常見,
但如今看來也並不是那麼罕見。
而如果這樣的案例不是那麼罕見,
或許這群人的經歷埋藏著醫學界不曾正視的某種共同密碼,
而這或許就是解鎖、帶領人類走上自癒、緩解、甚至是康復之路的那把鑰匙。

雷迪格醫師自己也是從半信半疑開始,
到後來逐漸被越來越多的案例吸引,
進而才開始認真深入研究探討這些奇蹟的發生是否真有一條共通路徑,
能夠得以歸納出一個足供依循的系統,
讓重症患者甚至是臨床上已經被宣判來日無多的患者翻轉命運、重獲新生。

這本書就是他從研究歷程的時間軸開始談起,
他將科學理論、數據驗證作為檢驗的要件,
同時交織敘述他追蹤多年的案例的人生故事;
透過這些案例自己所說的話、所做的改變,
透過雷迪格醫師自己從醫學專業的觀察與分析,
最終爬梳出他在本書中所提到的四大支柱理論。

值得高興的是,
裡面有很多他追蹤多年的案例,至今確實還好好地活著~~

這樣的書是不是很激勵人心?!
即便到了重症末期,你依舊還是有機會可以絕地重生,
只要你能像書中這些康復者那樣破釜沉舟,
為自己的生命做出劇烈而重大的改變。

至少我很受激勵!

書中的前兩大支柱--免疫系統、飲食營養,
這是一般人比較容易從其他書上取得的常識和概念,
我就不摘錄了。
下面我簡單摘錄並且想強調的是四大支柱中關於心靈力量的部分。
我一邊閱讀與摘錄時,
當然也一邊檢驗了自己是否正走在這樣的自癒之路上。

我自己的結論是,有的。

我這幾年努力尋找自己的病因,
大量而持續的閱讀、增進相關知識,
還看了不短時間的心理諮商。
藉助這些外力,
我逐漸看清楚自己可能的致病原因,
努力學著卸除自己心中的壓力源,
努力學著好好愛自己,
學習不再去在意他人(包括親近的他人)的眼光。
我努力在心理上強化這些力量,
排除自己過去被洗腦、被他人形塑的認知~

我知道這條路很長,但我至少知道我已經開始走在這條路上。

所以看到這本書,我很受鼓舞。
因為這本書的後半部,正好就是我現在努力的方向。

下面是我的摘錄,與各位分享。
非常推薦大家買這本書來看!
(書籍出版資訊我放在本文最下方。)


----------------書摘分隔線---------------

準備自癒的土壤

你無法改變世界或徹底消除壓力及擔憂,但你可以改變自己應付這些
負面情緒的方式。
......

自癒案例告訴我們,重點不一定是消除壓力,有些壓力一直都會在。
當然,在某些情況下,離開壓力極大的環境是必要的,就像珍結束一
段有毒且惡言相向的關係。不過我們多數人該做的是釐清並改變自己
與壓力的關係。

.......

綜觀所有自癒案例,康復的人面對壓力所帶來的痛苦壓迫感時,他們
會移除不重要的壓力源,改變自己對於有價值壓力源的看法(將威脅
化為挑戰),或是完全「拋棄舊殼」。不過做出劇烈改變、重建生活
並不如想像中簡單。
......

雖然我很想要統整出一本徹底療癒的指導手冊,不過顯然要獲得自癒
,不是完成一連串必辦事項就好:多吃蔬菜、運動、靜坐、愛家人朋
友。有好多人做到上述所有事項,每件事都做「對」了,卻還是生病
。關鍵不是盡善盡美或遵守別人指派的程序,有時候,嚴格遵守一切
規則的人可能反而病情最嚴重。

起初,我從最顯而易見的因素開始著手:這些人吃些什麼、怎麼過生
活、怎麼處理壓力。但我逐漸發現,一切的源頭還有更重要的事物,
這是其他方面發生改變的先決條件。這個面向比較難以討論,因為我
們還沒有適當的語彙能加以描述,也因為許多人根本沒有意識到它的
存在。我現在想起來,克萊兒說過要「為過去的錯向自己道歉」;凱
恩醫師也說她必須「全面採納一個認識與體驗自己的新方式」。我一
直在檢視這些患者意外地扭轉病情以前做出哪些劇烈的改變,包括飲
食、日常作息、人際關係以及信念等面向。現在我懷疑,也許最劇烈
、最深遠的改變就是他們的自我認同。

乍看之下,每個人改變的面向似乎都極為獨特,因此我沒有注意到共
通之處,不過現在相似點開始浮現。每個人都隱隱約約提到他們發現
自我,或是重新認識自我的過程,這個過程以某種方式協助他們打通
其他通往治療的途徑,而我過去只局限於表面的細節部分,例如滋養
身體、改變面對壓力的心態、培養愛與聯繫的關係等。也許根本上,
這些戰勝不治之症的人描述的都是相同的經驗,只是用不同的語彙來
說明,就像不同藝術家描繪相同的景色時,會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風貌
。雖然這件事實就擺在我眼前,但我從未注意到。不過現在,我終於
找到我所追尋的東西了--一種難以名狀且極其私人的轉化過程,也就
是以全新的角度了解自己,而這似乎帶動了其他方面的變化,包括飲
食、壓力、愛和聯繫。

.....

新的經驗是塑造新DMN的一種方式,當你脫離每日例行公事,創造新
的經驗,大腦就能脫離DMN,跳出預設的行為模式,這對改變思考模
式並促進健康來說都是一大良機。脫離DMN後,你就有機會創造新的
神經路徑,隨著時間一再強化,之後就能覆蓋掉現存的路徑。
 
DMN全名預設模式網絡,聽起來雖然很機械化,不過比起我們過去常
說的自我(ego),實是更為精準的說法。自我在大眾文化中的定義
很不明確,不過基本上指的就是個人的身分認同或自我意識:我們如
何整合無意識與有意識的自我,協調高等與低等衝動,判斷生命中真
相的方法。不過我們提到自我時,常認為這是固定或永久的,但其實
身分認同不是固定不變的。而預設模式網絡這個詞的優點在於能準確
表現出,身分認同其實可說是神經突觸與路徑的一種功能,可以加以
編輯或重新設定,就像地圖也可以隨著地貌的改變修改或重新畫定。
......

日常生活和例行公事方面倚賴DMN合情合理,但我們不能放任這些模
式定義自己。要先以全新的角度發現、了解自己,大幅的改變以及徹
底療癒才有可能實現。也許這就是為什麼人類數千年來總會想出各種
儀式或文化來阻斷DMN,祈禱、靜坐、舞蹈、旅行、藝術都是打破DMN
的方法。大概也因為如此,阻斷DMN很可能在自癒過程中扮演重要角
色。
.....

我們知道ACE(童年不良經驗)這類創傷經驗以及其他類似的壓力或
負面經驗很可能會成為DMN的一部分,這份大腦地圖為我們設下限制
找出破解DMN的方法不僅能改變你的思考方式,也能影響身體在化
學、甚至分子層次的運作方式。因此雖然我們無法改寫過去,但我們
可以改變自己對這些經歷的感受,更改往後的預設模式。
.....


該怎麼做呢?一切從感知開始。

米瑞曾對我說:「感知創造思想,進而創造感受。」我們感知、詮釋
世界(包括我們自己、他人、事件等)的方式決定我們體驗、記憶世
界的方式,決定我們身處其中時的感受,最終更影響到自身生物方面
的反應,這樣的影響層層遞進,直達細胞。我們之前提過要改變對壓
力的態度,把威脅壓力調整為挑戰壓力,也說明過這對身體的生物狀
態有何影響。而我這裡要談的是把相同的概念提升到下一層次。當改
變的不只是看待生命中壓力源的方式,而是改變如何看待生命本身,
如何看待你自己,那你就更有機會全面地扭轉健康狀態。  

那我們該如何脫離過去的預設模式,改變自己的感知方式?很簡單,
我們可以從經驗開始。要以全新的角度看待自己與周遭世界,基本的
第一步通常是嘗試新事物。從某方面來說,脫離慣常的作息可以讓你
從新的環境脈絡中看見自己,藉此你可以自然而然地挑戰你對於自身
的認知,對你的本質與能力提出挑戰。有些人透過靜坐、瑜伽來脫離
DMN,有些人出門旅行,而我一直很看重教育和追求新體驗及新的思
考方式,未來也將是如此。脫離DMN的方法多不勝數,不過不是有新
體驗就夠了,你要能從中獲得啟發,你必須主動以實際的方式將這些
新發現融入生活中。如果米瑞沒有依據自己的新信念來調整日常生活
,那她的夢和新信念就只會是逐漸消逝的記憶。經歷過自癒的患者打
破預設模式,跳脫過去經驗刻下的「溝槽」,以全新的方式看見、感
受自己,然後努力將這份啟發融入生活中。

對米瑞來說,這個過程是由夢境所催化發生,但夢不是我們能控制的
,你無法強迫自己做充滿啟發的夢。有些經驗是無法強求或計畫的,
你可以自問一些問題,重新認識自己,例如:我的故事是什麼?我
怎麼對自己說明自己的故事?別人又是怎麼說這個故事?這些故事哪
裡說對了,哪裡又說錯了?

你也應該對這類經驗保持開放的心胸,當機會來臨時要能盡量把握。
米瑞沒有對自己潛意識所要傳達的訊息置之不理。你的潛意識、身體
、免疫系統是否正試圖呼喚你的注意?米瑞注意到了,她學會傾聽,
正視身體所傳達的訊息並記錄下來,透過日記來釐清自己的想法與感
受。米瑞在很根本的面向上抱持開放的心胸,願意重新評估自己的一
些根本認知,包括自己的本質和生命的目的。
 
然後,很重要的是,她把所獲得的啟發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她開始把
照顧自己放在優先地位,與伴侶聯繫交流,安排時間來實踐許久以前
拋諸腦後的目標與夢想,過去的她把事業「成功」與自我價值畫上等
號。和茱妮普、珍等許多人一樣,米瑞治癒自己的身分認同並重新認
識自己,這讓她有機會重寫過去恪守的原則。她表示這段時間「徹底
改變一生」。
 
也許這些經歷顯著康復的人找出方法,挖掘出關於自己的認知--這是
許久以前就銘刻在鋼鐵之上的概念,並想辦法重新熔鑄。他們還是同
樣的自己,只不過拋開了別人告訴他們的故事,修補內化的創傷,放
下所背負的壓力源與負擔,翻出埋藏在這一切之下的真實自己。他們
找出跳脫DMN的方法,並以全新的角度看待、體驗自己與世界。

全新的你會怎麼看待這個世界?哪些事是你的優先事項?你會做出什
麼生活改變來降低壓力,提升快樂感?面對壓力荷爾蒙與其對細胞的
影響,你全新的身體會如何因應?全新的你要深層而全面地維持副交
感神經模式會有多順利?

當我們深入挖掘這些醫師還不了解或無法解釋的緩解案例,我們發現
身分認同與免疫系統之間有非常強烈的連結。也許,在層層表象、各
種「應該」、被賦予的期望、你為自己與世界戴上的各種面具及角色
之下,你在最真誠的層次上有多認識自己,這才是決定身體「土壤」
健康狀態的因素。因為來自深處核心身分認同所發出的漣漪會往外擴
散,影響一切,包括你的思考、感受與看待自己的方式,例如是否為
自己空出時間;是否活動身體、走到戶外、深呼吸;是否注重攝取的
食物品質;身體啟動壓力反應的方式、時機與頻率;傾洩而出的壓力
荷爾蒙量;特定細胞對於大量荷爾蒙的反應模式。

......

我們可以應用在本書第一部所學到的知識,比方說強化並關注免疫系
統、減少攝取促炎食物、多吃富含營養的食物、改變自己處理壓力的
方法、學習關閉心中的紛擾、進入副交感神經模式,藉此協助身體重
獲天生的治療能力。我們可以採取上述方法,這會對健康相當有益,
我們朝此方向做出大幅的改變後,也許也能獲得湯姆、茱妮普、珍所
經歷的緩解。不過多年來自癒現象的研究帶給我的最大啟發是,我們
多數人必須更進一步,我們必須潛入一切的核心,探究自己的本質。
因為到頭來,能否治療自己的身分認同,可能會影響你有沒有能力使
用上述提到的各種工具與策略並真正維持在副交感神經模式中,促進
健康與康復。
......

之前關於物理的段落已經討論過,我們的心靈不只是客觀外在現實的
被動觀察者。觀察者效應顯示,我們的感知也許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型
塑外在現實,改變我們的經驗,有時甚至影響實體身體。而人之所以
為人,就在於我們擁有選擇感知的能力。人類不像動物,我們可以選
擇如何解讀經驗,藉此達到顯著的超越。哲學家喬瓦尼.皮科.德拉
.米蘭多拉(Giovanni Pico della Mirandolo)在文藝復興之初嚴
肅地指出:我們不是神靈就是野獸,不是天使就是惡魔。我們可以看
到正面的希望,也可能只看見缺失或令人恐懼的部分。你看待自己與
疾病的方式,也可能為康復能力設下難以突破的限制;另一方面,也
可能開啟一條通往治療的意外途徑。

.....

疾病對眾人的意義不同,因此適用不同的譬喻。在我們的心靈深處,
我們所用的字詞與譬喻的意義可能都稍有差異,所以適合別人的方法
不一定適合你。不論你採取哪種策略,這必須要能引起你的共鳴,充
滿力量與生命;你必須能感受到那股力量與生命。不過不論你把疾病
當成訊息、敵人,還是別的事物,最重要的一點是,你不能把疾病當
成自己的一部分,你不等於疾病,疾病不能定義你。

當你身患重病時,這個想法可能很難堅持下去或徹底執行。假如你所
罹患、對抗、傾聽的疾病已經長期影響你的生活並成為你核心認同的
一部分,那該如何擺脫這樣的想法?  

當患病成為身分

疾病在我們的生活中可能扮演許多不同角色。有時候,疾病可以帶來
你迫切需要的喘息機會。也許你的生活中出現無法控制、難以招架的
壓力,因此身體停擺,讓你能趁機休息。對許多人來說,患病可能是
他們人生中第一次感覺受到照顧,他們終於可以把自己置於第一優先
。病人不必自己做決定,甚至可能無法主動要求受到照顧,疾病直接
為他們安排這個選項。

......

我進一步檢視我研究過的諸多自癒案例發現,這些人也不是「突然緩
解」。在每一個案例中,不論是茱妮普、珍、米瑞、克萊兒還是傑瑞
他們都認真思考,用心感受生命的目標以及想要(或不想要)的治
療方式。在某些案例中,患者做出重大的人生改變,而且在改變前夕
都經歷過黑暗而艱辛的飄忽階段,不過這一個階段也給予他們重新評
估或看清事理的機會,擺脫DMN的機會。

共通的模式逐漸浮現:洞悉人生或是前景背景變換的一刻無法強求,
但我們能為此做好準備。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必須整好土壤,做好
迎接頓悟的準備。我們在前一章討論過,這包括讓自己接觸新環境,
以便擺脫DMN,並從全新的觀點體驗世界與感受自己;深思疾病對自
己的意義,為什麼自己似乎在某種程度上依賴疾病?是因為患者的身
分讓自己能獲得喘息或逃離什麼情境嗎?你的生命缺失了什麼?你是
否花費太多時間照顧他人而沒有關注自己的真正需求與夢想?又或者
你試圖達到他人的期望,而無法好好過上自己的生活?你在什麼情況
下不敢出口拒絕?你知道最深處的自己想要答應什麼嗎?問自己這些
問題,採取措施做好準備,你也許就能找到方法,把自己置於優先並
真誠地過生活,不再被疾病定義。

有時候在找到真正的自我之前,我們必須意識到,這個自我終有一死
,不論我們是否生病都終將面對死亡,不過多數人都只是一再拖延死
亡的問題,直到無路可退。可是實際上,直視生命的有限可能擁有強
大的改造力量,也許有助於催化前景背景變換,而這正是治療身分認
同的關鍵。

.....


死亡的奇蹟

面對死亡,堅持不退卻這件事有某種超越的力量。不迴避,而是直接
穿過死亡的熊熊大火,這能燒掉一切外在,只留下最重要的核心部分
。突然之間你能明白自己最想要什麼、你的內心是什麼樣子、你要把
在世上所剩的時間拿來做什麼。沒有什麼東西比死亡更能讓你看清「
治療身分認同」的意義,並激勵你為自己的餘生譜寫新的故事。

你可以這麼想,在譬喻的意義上,虛假的自己「死了」。許多戰勝不
治之症的人用這類話語來描述這件事,而且一再對我說,生這場病是
最好的禮物,因為他們終於可以解放真我,他們透過死亡重獲新生。
他們面對可能的最糟結果並接受事實,藉此擺脫限制所有人的「恐懼
之病」,然後意外地了解到,他們其實可以自由自在生活。

克萊兒對我說過,面對自己的死亡後,她才能重新評估自己的身分認
同,認真思索自己想要用剩下的時光做些什麼,最後做出徹底的改變
,真誠地過活。米瑞也說過,癌症診斷「讓她可以」不再擺出別人期
望的樣子,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面對死亡讓我們可以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做真正的自己,而不是
過著其他人想要我們過的生活。這可能是敦促我們治療身分認同的最
後一步,幫助我們轉換至真誠、充實的人生,讓我們更永久、全面地
進入副交感神經狀態。許多人受絕症診斷啟發,了解自己終有一死,
這可以是帶來重大轉變的催化劑,幫助我們認識一切表象之下真正的
自己。這可以是翻轉一切的開關,帶來前景背景轉換。突然之間,我
們第一次真正看清自己。其他事物都模糊遠去,真正的自我獲得解放


當我們擺脫舊的生活模式,那我們就擁有打造或重拾新身分的完全自
由,不必再遷就於疾病或殘缺。你可以用自己正面的部分來當作自我
意識的根基,而不是負面的部分。

當然,絕症診斷也有可能為你帶來局限而非自由,這些人可能默默地
接受了預後並照著醫師的劇本走。那麼同樣是接受死亡,為什麼有些
人受到局限,有些人獲得解放?「治療」死亡又牽涉到哪些具體事項
?面對死亡到底是什麼意思?

我們先從什麼不叫做面對死亡開始談起。首先,接受自己終有一死不
代表蜷縮起來等死,不代表默默接受不一定符合自己獨特個人情況的
預後。不論是罹患慢性病或絕症,這些經歷自癒現象的人有一個重要
的共通點:他們心中有一股力量升起,宣告他們是獨特的個體,而不
只是透過平均得出的預後。

.....

拒絕準時死去

預後是醫師對於疾病進展的評估,人們很容易聽取預後,把這當成準
確無誤的預言。但醫師沒有水晶球,他們無法預知未來。  

預後只是醫師根據經驗及紀錄來預估最可能發生的情況,不是百分之
百確定的。檢視某種疾病所有可得的資料並取其平均就能得到預後。
預後就落在點圖中資料點最密集的地方,不過同時也有許多資料點散
落在兩邊,展現出所有可能性:有些不幸的人剩餘生命比醫師的預期
還要短,也有人遠超乎醫師的預測。就像雲朵是由無數小雨滴聚集而
成,雖然這份圖表是預後的根據,但在這之中我們卻看不到每一個資
料點其實都是獨特的個人,每一個小黑點都代表一個人生,而且有好
多好多資料點落在平均範圍之外。定義上,預後將這些極端值化約為
平均,掩蓋其光芒。

因此我的疑問是:多數人之所以符合預後,是因為預後真的是無法避
免,可能性最高的結果嗎?還是因為我們聽信這種預後?我們之所以
符合預後的預測,是不是因為我們預期會有這種結果,因此反過來驗
證了這種平均?

也許我們只是繼續沿著原本的生化軌跡前進,醫師會評估軌跡,並透
過邏輯來預測落點,就好像看著球棒揮擊棒球,讓球在空中畫出一道
弧線,你利用自己身為球迷的經驗、關於球賽的知識以及對物理與重
力的基本認知來猜測球的落點。但當克萊兒、茱妮普、帕羅、麥特、
珍、派翠西亞和傑瑞在生活中注入深層的心理與靈性變化時,這也影
響身體的生化狀態,改變病程軌跡。因此球並不如大家的預期落在外
野,而是乘著一股上升氣流,飛到球場之外。

.......

史蒂芬.傑.古德(Stephen Jay Gould)是一位傑出的演化生物學
家,在哈佛大學任教多年,四十歲時被診斷出間皮瘤(mesothelioma
)這是一種發生於腹膜的癌症,致死率相當高。醫師預測他大約只剩
八個月,醫師告訴他八個月是存活期的「中位數」,所以他可以合理
預期自己的壽命大約剩下這麼久。古德大受打擊,不過後來他開始自
行蒐集資料,發現「中位數」只傳達了部分可能的結果。沒錯,的確
有較多案例數聚集在中間,不過光譜的兩端也散落不少案例。  

古德了解到其實有更為多樣的可能性,情況不一定如醫師所預測的那
麼希望渺茫,因此他寫作一篇題為〈不要只看中位數〉(The Median
Isn't the Message)的文章,鼓勵其他面對黯淡預後的患者。古德
在論文中主張:我不只是一個數字,我不是統計數據,我是人,而我
的生命並不遵循醫學圖表所標示的路徑。古德認為他有充分、合理的
理由相信自己會落在存活期較長的那一邊,超越中位數的預測。後來
他戰勝間皮瘤,完全康復,又活了二十年才因與此次罹癌不相關的原
因過世。

也許重點不在於是否告知預後,而是揭露什麼樣的資訊:是只告知中
位數,把各式各樣的人限縮在「平均」範圍內?還是提供希望?告知
「平均」或是各種可能性,哪一種更能賦予人力量?我們能否在保持
坦誠、明確、實際的同時也提供患者實現顯著康復的機會?

.....

與低存活率相關的情況:

.低自尊或僵化世界觀造成的固執
.對自助策略抱持懷疑論調,或是無法實行
.其他活動的優先順序更高
.習慣向個人以外的外在來源尋求意義
.對於靈性概念保持強烈的對立觀點

與高存活率相關的情況:

.強烈的求生意志
.思想與活動習慣的實際變化
.實行放鬆、靜坐、心像練習、認知監控
.開始搜尋個人生命的意義

......

大腦的編碼方式會妨礙我們真正地破釜沉舟、全力以赴,這些存在已
久的神經突觸會把我們拉回可能有害的舊習慣、作息及信念中,妨礙
治療,拖慢我們的腳步。畢竟如果林中已經有行走多次的路,何必再
另闢蹊徑?想像溪水流過河床,在地表刻印深深的凹痕,而思想就像
大腦中的電流,會選擇一條阻力最少的路徑,就像水會沿著已經形成
河床的地貌流動。隨著時間過去,河床會愈來愈深,而水流也愈來愈
難改道。我們已經知道,DMN會使你的思考模式與習慣逐漸僵化固定
,進而決定你的人生與健康,在你不知不覺的情況下為你的未來畫好
藍圖。但我們也知道DMN可以改寫。  

打造新的神經路徑需要你縱身一跳,放手一搏。好消息是,我們的大
腦並非不容改變,我們可以建立新的神經聯想,將健康的習慣與愉快
與酬賞連結在一起,只是這不容易。要先徹底拋棄舊有的神經聯想,
如此才能創造新的。印第安納.瓊斯在《聖戰奇兵》(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片尾穿過寺廟中的重重危險障礙,後來他走
到一處廣闊而無法逾越的深淵之前,通過的唯一方法就是在完全不知
道會發生什麼事的情況下踏入深淵中。印第安納.瓊斯就這麼踏出腳
步,那一刻,腳下出現一座堅固的橋。橋一直都在那裡,隱蔽難見但
確實存在。當大腦產生新的神經突觸,神經傳導介質也會這樣縱身一
跳,朝空無之中伸出腳,而後便搭起橋梁、建立連結。當印第安納.
瓊斯通過峽谷後,他往橋上拋了一把沙子,顯現出橋梁輪廓,方便下
一次能輕易看到道路,快速通過。大腦中神經聯想的運作模式也一樣
,下一次需要時就能更輕鬆找到這條熟悉的通道。

要建造一條新的神經路徑需要四十五天,也就是一個半月。與人的一
生相比,一個半月根本不算什麼,但實際開始改變某個終身奉行的習
慣、思考模式或信念時,你可能會覺得度日如年。

要撐過這四十五天,你可以利用制約反應,你現在的職責是把自己當
成實驗室的小白鼠,進行神經制約。只要做出任何有助於維持在治療
正道上的舉動,那就給予自己大量立即的愉快感當作獎勵,比方說辨
識出負面或限制性的思考模式,或是選擇有助治療而非促進發炎的食
物,這些事都值得好好獎勵自己。你可以自己列出一份獎勵清單。

過程中要記得,你正在譜畫一張全新的地圖,開闢新路的過程必定艱
辛,充滿挫折。不過你正在前進,你已經將海灘拋在後頭,遠離港口
,那裡已經沒有船隻在等待撤退,你沒有走回頭路的選項,奪下城池
,不然就死路一條!

這四十五天,你可以養成任何新習慣,因為這四十五天之後,新習慣
就會跟著你一輩子。

.....


這是我所做過最艱難的一件事,但後來卻成為最正確的一項決定,因
為在我下定決心之後,他們並沒有為我留下任何後路。我下船上岸,
而他們把船燒了。人生中艱辛的日子(例如患病)通常就是決定破釜
沉舟的機會,以寇蒂斯的例子來說,他下令燒船,士兵們沒有選擇;
有時候,疾病會逼你把船燒掉。問題是:你是會躺在沙灘上還是努力
往前邁進?  

沒有人知道自己在世還有多久時間,沒有人擁有永生的祕訣,就連自
癒也不會永遠持續下去。本書所記錄的戰勝不治之症者接受凡事總有
盡頭的事實,不過在走到那一步之前,他們知道要盡量活得精采、真
誠、充實。他們做出大幅而深層的改變,讓自己感覺更健康、更有活
力,並貫徹執行這樣的改變。如果這代表他們必須重整人生,他們願
意這麼做;如果必須放下處處設限的關係,他們也放下了。他們看著
鏡中的自己,捫心自問:我過去怎麼述說自己的故事?哪裡出了錯?
沒有一個人是從半路展開旅程,也沒有人以為自己可以騙過死神,他
們的目標單純是在剩餘的日子裡掌握自己的人生,而在此過程中,身
體獲得治癒。他們修正自己對待身體的方式,調整面對人生中壓力與
挑戰的反應,拋棄有毒或有害的世界觀,重新思考可能與不可能,最
後,他們治癒了關於自己的故事,找到實行改變、救自己一命的自由
與力量。

米瑞描述自己的康復過程:「這是心與靈的奮鬥過程,但身體會隨後
跟上。」




本書全名:[讀冊網頁
哈佛醫師教你喚醒自癒力:
為什麼有些人的病自己會好,其他人卻不行?哈佛醫院權威逾15年研
究,解開啟動人體自癒力的4大關鍵,癌症、心臟病、糖尿病、憂鬱症
……都可以不「藥」而癒!


作者: 傑佛瑞.雷迪格  
原文作者: Jeffrey D. Rediger
譯者: 林怡婷
出版社:平安文化  
出版日期:2020/12/28


(因為是好書,所以我會在另一個部落格上兩邊都貼文。)

------------------------

本blog宣言: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我支持台灣獨立(為何出現這段文:[連結])





arrow
arrow

    cancerf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